罚不尽的支付乱象,中小机构艰难求生
http://www.5ipr.cn   2019-02-20 09:19:50   雷锋网   

对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摆在面前的几乎只有两种选择。

  “今年支付行业监管依旧从严”,这是2019开年带给业内的直观感受。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1月份已有14家支付机构收到罚单,累计罚没金额已达685.14万元。其中不乏曾收到巨额罚单或多次被罚的案例。

  第三方支付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走到今天,从监管空白期的野蛮生长到监管初期的高速增长,再到乱象丛生下的监管收紧,如今已进入严监管常态化阶段。

  伴随着这一历程,支付乱象一路走来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些乱象已经“熄火“,而新的乱象又不断出现。

  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了2019年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重点举报事项的公告,涉及包括为赌博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行为、无证经营支付清算业务、支付敏感信息泄露、参与伪卡欺诈等违规行为、以及套码切机等7类违规行为。

  “此次发布的重点举报事项,契合了当前支付结算市场的情况,比如支付敏感信息泄露、参与伪卡欺诈、以及为赌博、互联网彩票、代币发行融资及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服务等,都是近一两年突出的新问题。” 一位支付公司人士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表示。

  如果说支付行业的急速发展是一条明线,那么在这之下,支付乱象像一条暗线一样也在蜿蜒移走,其产生的根源、背后映射的行业生存、与监管的博弈、未来的前路等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国内支付史的全貌。

  支付乱象的江湖往事

  一方面部分行业乱象“顽疾”犹存,另一方面新的乱象形态又不断突出,支付行业一路走来跌宕起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阿里巴巴、易趣、卓越、亚马逊等平台在线交易的出现,作为媒介的第三方支付也应运而生。但当时第三方支付交易流水不大、信息系统运营风险也较低,并没有引起监管注意。

  2005年电子商务迎来爆发期,仅一年之内就有包括腾讯财付通在内的5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同时随着不断的更新迭代,第三方支付扮演的角色也逐渐从信用中介扩展到了清算与融资,并从线上购物扩展到航空、保险等生活服务领域。

  野蛮生长带来乱象丛生。2009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5766亿元,支付相关企业达300家以上。由于行业处于监管空白期,挪用资金、非法套现等行为接连发生,整个支付行业陷入了混乱。

  2010年央行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确立了通过审核发放牌照的方式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领域,规定无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开展支付相关业务。

  2011年5月央行正式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随后一直到2016年,第三方支付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但繁荣背后也催生了各种违规乱象。

  几年间,汇付天下、富友、随行付、易付、广东益民及上海畅购部分因挪用客户备付金、虚假商户入网、外包服务商管路不利、交易监测不力、风险处置不力等原因相继被罚或吊销支付牌照。

  对于支付行业层出不穷的乱象,当时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认为乱象产生的根源与资金和利益分配有关,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机构违法逐利的主要动机。

  据了解,当初银联为了提高发卡行的积极性,在收单业务环节将利益分成向发卡行倾斜,长期形成了收单业务“721”利益分配规则,即刷卡手续费按照发卡银行、收单机构、银联7:2:1的比例分成。

  但根据此前赛迪顾问在收单市场的调研结果显示,第三方支付企业靠收单业务“721”的利润分成模式很难生存,因此收单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会触及到不合规或是与现有制度打“擦边球”的业务。

  同时MCC码规则在调整之前给行业带来了屡禁不止的套码切机乱象。

  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3月,发改委和央行发布了《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对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收费模式和定价水平进行了重要调整,《通知》于2016年9月6日正式实施,被业内称为“96费改”。

  96费改一方面将收单环节由政府定价改为市场定价,同时在商户类别方面的规定也意味着两年过渡期后,商户类别将只剩标准类和减免类,调整了此前MCC码规则,有效遏制了套码切机乱象。

  不过,96费改延续了为实体商家降本降费的总基调,在此影响下,收单环节收费水平仍将处于下行通道中,进一步挤压了第三方支付收单企业的盈利空间。

  “这实际上是巩固甚至是激化了一部分乱象“,一位政策研究人士表示,96费改之后,有影子机构专门转去做涉赌、涉毒等违法业务。

  同时,随着备付金集中存管政策的逐步落地,虽然有效遏制了备付金挪用风险,但也造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入的大幅下降,并且在与银行的谈判中地位下降,可能不得不接受网联和银联的统一定价,从而造成成本上升,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乱象滋生提供新的“动力”。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包括人脸支付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也给支付行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与乱象。如不久前发生的国内某人脸识别公司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支付敏感信息泄露、新型黑产欺诈等风险的担忧。

  乱象根源未变

  “目前看来,支付行业乱象背后的根源并没有改变,仍旧是第三方支付收单企业在利润空间狭小、市场优胜劣汰逐步出清大背景下的‘辗转’求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支付市场格局也将进一步两极分化。

  尤其对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摆在面前几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小富即安,安心给发卡银行和类发卡机构的C端支付巨头做BD打工;要么就进一步深耕B端并进行多元化转型,寻求新的盈利点。

  “中小支付机构做B端也有很多困难”,在前述政策人士看来,与C端市场比起来,B端支付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大市场,C端的市场规模已经做到了百万亿水平,但B端市场规模最多可能就二十多万亿,B端本身就是一个小市场。

  原因在于,支付机构做B端本身存在一种“缺陷”,即监管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定位就是“小额、快捷、便民”,因为涉及到金融风险与稳定,并不会允许第三方支付公司去做大额对公转账,表现在法律层面就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的交易回单并不能确认资金的最终性,没有充足的法律效力,这自然就局限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B端上的发展空间。

  此外随着支付巨头也开始转头做B端服务,在场景、数据、技术等方面,中小支付机构又能有多少优势壁垒和胜算?

  由于上述种种限制因素,第三方中小支付机构并不被资本市场和业内看好。以国内首家完成IPO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汇付天下为例,2018年6月汇付天下登陆香港联交所,发行价7.50港元,但交易行情并不好看,挂牌后即遭破发,截至发稿前股价为3.16港元,已经腰斩。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主营业务多次违规被罚、交易量遭巨头挤压、业务转型不畅、多元化布局至今仍未形成规模和壁垒等因素,使得资本市场对汇付天下未来发展保有不少质疑,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一众第三方中小支付公司境况的缩影。

  当前乱象何解?

  “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打击垄断,使支付行业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使中小支付机构能够做合规的业务即可解决生存问题,这是治本之策。”一位中小支付公司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但实际上随着支付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市场格局基本已定,优胜劣汰下的逐步出清将成为缓慢但不可逆的趋势。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七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也曾提到,在等待市场逐步出清的过程中,要“继续畅通市场退出通道,严格支付机构分类评级,支付业务开户许可证续展。对于主动转型意识不强,没有实质性业务开展、相关指标不达标的机构,要鼓励他们退出。”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未来要做的就是加强监测、落实监管政策”,业内人士表示,比如提高准入门槛、强化持牌经营、完善差异化业务准入、进一步消除套利空间。

  同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准入和监管。推行高管人员资格考试、违法人员黑名单等措施,提高支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违法行为的震慑。”

  而支付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更多作用,比如制定风险联防联控方案,建设风险交易的监控基础设施并输出风险监控能力,解决中小机构投入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此外,也有支付公司人士建议,鼓励放开支付牌照的并购,使支付牌照向有实力、合规经营的大机构集中,既解决支付机构的生存问题,也解决监管有效性问题。

  最后针对新型科技带来的潜在风险与乱象,加强监管科技研究、提升监管科技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去年8月中国支付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就成立了专门的监管科技研究院,推动了对监管科技的深入研究。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