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疯的图片公司
http://www.5ipr.cn   2019-04-18 09:24:39   广告门   

一张黑洞图片,让 “视觉中国” 们走入了至暗时刻,也让「版权」问题迎来了久违的高光。
  一张黑洞图片,让 “视觉中国” 们走入了至暗时刻,也让「版权」问题迎来了久违的高光。

  要不是 “维权式营销” 横行久矣,天下自媒体倒也不至于揭竿而起,口伐笔诛这门 “维权生意” 。一边是 “被侵权” 自媒体们的集体控诉,一边是图片公司出手必赢的合法维权,耐人寻味的是,在「知识版权市场」这个生意场上,甲乙双方不止一次地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以原告与被告的身份上演了一出出维权大戏,他们的角力,诠释出了个中角色的正义与无奈。

  天下自媒体为何苦 “维权式营销” 久矣?

  “没办法,我们在明,他们在暗。” 由于屡屡遭遇 “恶意诉讼” ,某媒体从业人员早已对 “维权式营销” 见怪不怪。

  近年来,她所在的传媒公司多次因 “侵权” 而坐上被告席,就在去年,某小型图片公司还以每张图片赔偿7000元的索赔诉求,将他们告上法庭。在接到法院传票之前,他们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毫不知情,“ 我们被告侵权的两张图片,都使用于2013年。” 尽管时间久矣,但维权官司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在该图片公司向法院递送的一纸诉状中,它明确控诉 “被告存在图片商用的行为” ,这一指责往往让被告无力辩驳,毕竟多年过去,被告已经难以取证,去证明自己并未从“无意识侵权”中谋利,这有苦难言的哑巴亏,屡次致其败诉。

  最终,法院以每张图片赔偿1500元的审判结果,了结此案。

  这种告你没商量的 “硬核维权” ,被公认是「维权式营销」。虽然这类侵权案件的最终赔偿金额,一般都与原告的原始诉求相差甚远,但这并不影响某些图片公司将 “维权” 当作自己的主要盈利手段。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被舆论吞噬的版权霸主,一些小型图片公司同样存在“维权致富”的现象。通过启信宝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图片公司,它的立案信息也丝毫不输大型图片公司,开庭公告甚至高达3320条,其中多为知识产权权属侵权纠纷类案件,而且在这些案件中,它基本都是原告。

  这一批量起诉的 “反常” 操作,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虽说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这种合法维权并不存在法律漏洞,但它之所以引人诟病,矛盾的根源在于—— 涉事方与图片方之间信息不对等。读图时代与自媒体时代的并行,大大激增了内容行业对图片的需求,文章导图、内文配图 … 为了优化内容的整体视觉效果,大多数自媒体至今都保持从各种渠道下载图片素材的工作习惯,但由于网络图片体量庞杂,他们难以辨明这些图片的版权归属,自然也不知道哪些图片存在侵权风险。尽管“图侵删”向来是自媒体文末保命的三字箴言,但这番诚意依然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维权官司,毕竟从法律层面来看,“拿来主义”导致的侵权事实,让涉事方难辞其咎,而告与不告的决定权,又从来都掌握在图片方的手里。

  一来,是涉事方无法拥有准确判别图片来源的能力,二来,是图片公司阻击维权行为的 “枪” 已上膛。为了培养用户为图片 “买单” 的消费习惯,大型图片公司纷纷自行研发起了图片版权网络追踪系统,这套系统的使命就是有组织、大范围地搜索使用了未授权图片的各种企业,包括公司与自媒体。通过利用自动全网爬虫、自动图像对比、比对自动生成报告等方式,一套相对完善的搜索系统一天之内能够自动处理约200万以上的数据,可谓给那些不明版权真相的内容方铺下了天罗地网。

  那么,表面看来合情合理的合法维权,怎么就沦为了大众不齿的 “流氓行为” ?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错综复杂,但答案基本都在侵权这门 “生意” 里。

  图片公司公开的 “秘密”

  令自媒体怨声载道的侵权案件有个普遍特点 —— 图片方出手必赢、侵权方逢告必输。在发起诉讼之前,图片公司作为原告,往往会经过一番详尽的准备过程:发现图片被非付费方侵权使用后,图片公司会及时留存证据、统计侵权方图片的使用数量及发布渠道,并提交相关图片的权属证明至公证处,证明侵权确有其事。待证据链完善后,图片公司便会在侵权方不知情、且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将它告上法庭,进行索赔。事已至此,无论侵权方如何应诉,其侵权之事都已证据确凿,真正需要交由法庭审判的,只有具体的赔偿金额而已。

  而且,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类侵权案件中,图片公司与著作权律师之间还存在利益分成,一旦索赔成功,著作权律师便可从中分得除既得报酬以外的经济回报。不光图片公司和著作权律师形成了合作默契,某大型图片公司还曾专门组建新的法务维权团队,并在公司年报中写明是为了 “拓展维权式营销模式” ,有趣的是,像这样为盈利而存在的法务团队,还承担着为公司获客、创收的KPI。不仅如此,该公司当年通过图片版权跟踪维权创造的千万级图片维权收入,还被公然写进了财报里。

  纵使有人将维权当正义,也总有人将维权当 “生意” 。只是,这没有太大瑕疵的合法维权,虽然确实起到了推动知识版权进程的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不似一种进步,更像是种倒退,让「图片维权」这件事情遭遇了极大的尴尬。

  自媒体们的反扑与围剿

  有人曾说:“图片行业是个价值100亿的生意。”,如今图片市场的繁荣,让原本虚无的「百亿生意」充满了可实现性。

  2000年之前,对商业用图需求极大的创意行业,还只能去线下实地观看和挑选底片;2000 – 2010年,以Getty和Corbis为主的图片公司,开始将底片扫描传至网络,「图片库」概念初见雏形;此后,又有图片公司提出 “低价图片打包售卖” 的商业模式… 随着售卖路径的逐渐清晰、简化,图片业务的目标客户不再局限于广告公司,而是所有的媒体,乃至所有的企业。2012年至今,中国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的横空出世,更是让图片公司看到了新媒体市场这片新的 “蓝海” ,这是属于图片公司的巨大机会。

  早前,图片公司普遍在和公司做版权生意,但伴随图片使用人群的泛化,图片公司的商业模式逐渐从B2B,转向了B2C,简单来说,图片公司需要拓宽C端用户。尤其当微信逐步开始对图片内容进行版权限制之后,图片公司获得了打通C端渠道的契机,加上鱼龙混杂的自媒体群体中,不乏一些心存侥幸的“伸手党”,让盗图现象愈发猖獗,“图侵删”一举更是让侵权成本接近于零。而此时,图片公司大批量向自媒体发起 “版权” 攻击的 “秋后算账” 行为,虽然强行提升了大众的版权意识,但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割韭菜”的躺赢姿态,却给人留下了野蛮维权的形象,特别是当自带流量的自媒体掌握了话语权,那么,从中获利了的图片公司更是难占舆论上风。

  前几天,野马财经新媒体联盟旗下18家自媒体公司实名投诉举报,举报某知名 “原告狂魔” 包括涉嫌钓鱼诉讼、涉嫌利用图片敲诈勒索在内的七大罪状,导致该新三板挂牌公司遭到了监管部门的问询。

  在全民围剿图片公司的节骨眼上,曾处于弱势地位的自媒体开始反扑,颇有推翻昔日 “版权霸主” 如意算盘之意。从图片公司一手制霸自媒体,到自媒体借舆论反手给了图片公司一巴掌,在这个互相伤害的过程中,甲乙双方都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疯狂,没有谁拥有绝对的 “好人身份” ,这出反转戏码既大快人心,又尽是无奈。

  结语

  图片方摆的是事实,追讨的是图片价值,而内容方一心只想讲没有实据的道理,双方根本诉求的不兼容,让 “图片维权” 走到了艰难的时刻。抛开大众版权意识淡漠的客观事实不谈,如今版权市场的不完善才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最大原罪,由此说来,无论是 “无意识侵权” 还是 “维权式营销” ,这些性质难断的大型翻车事件,都是国内版权市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当我们充分意识到中国版权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便会觉得如今图片公司的失语与自媒体的失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贡献了。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