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品牌,路在何方?
http://www.5ipr.cn   2019-10-22 09:16:59   广告门   

若干年前,我就买过一本书。这本书叫《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这本书的作者叫做罗伯特·雷斯勒,是FBI行为科学调查组的创始人。
  若干年前,我就买过一本书。这本书叫《FBI心理分析术——我在FBI的20年》。这本书的作者叫做罗伯特·雷斯勒,是FBI行为科学调查组的创始人。起初购买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应该是我当时在追一部《超感神探》的美剧,这本号称是《沈默的羔羊》原型的作者,似乎有点超感神探的意思。

  没想到,这是一个误会。超感神探和罗伯特·雷斯勒毫无关系。

  前者是凭借对于细节的精准联系,形成超感的外在形象输出;而后者则是通过自己多年与连环杀手的访谈,建立起独特的心理侧写,从而能够在这些连环杀手进行杀戮的过程中,准确的找到这个杀手的特征,将之绳之於法。

  没想到,几年之后,被《心灵猎人》击中,重新找到了这本书,开始再次阅读。第一次阅读的比较模糊,第二次阅读对比着美剧来看,就会建立起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印象。

  让我动笔写这篇文字的,并不是这部美剧和这本书对于与超级罪犯的对话如何引人入胜,或者就像是形容这部美剧一样,大卫·芬奇打造的《心灵猎人》,看起来似乎节奏平稳,不疾不徐,但是每一步都跌宕起伏,令人欲罢不能。

  当我阅读到这一页的时候,是触发我写作的动机。

  他是这样写的:“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自从70年代末开始采访杀人犯的工作后,我对每一个凶手都会提出这三个哲学问题,希望借着这些问题对杀手的思想做更深入的了解。

  这是精准的广告行为研究模式,WHERE、WHO、WHAT,我们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其实这三个最简单的问题,就勾勒出了一个策略的最基本元素。

  有一家众所周知的4A公司,他们有一个方法论,也很不错。就是面对客户,或者去说服他们需要明确三个点,我们在哪,我们要去哪,我们怎么去。一样的三段式的结构,我们的位置,想要的目标,具体的方式。

  这就是策略构成的基础点。

  我们今天看待一个策略或者创意的好坏,太多是来自于个人喜恶,而不是来自准确的判断。就像我们看待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一样,会出现极大的认知上的不同。比如,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传播,逐渐局限到了两个点,一个点就是以易车或者是BOSS直聘这种传播,单点突破,回到叫卖和洗脑这种模式之中;另外一种,就是阿里或者腾讯以及一些品牌的情感型和新思维的突破,比如滴滴、快手或者是支付宝这种新创意互动类的传播。

  如何评判好与坏,对与错?

  前者说自己有效,后者说前者无聊,前者说后者自嗨,广告公司比客户名气大,后者说自己这才是新时代的核心传播。

  这个时候,大部分开始站队的理由就是个人喜好,而不是品牌的真实选择。就像最近的凯迪拉克一样,没有什么,哪来什么的句式,在广告圈中争议挺大。但是扔到市场之中,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评判任何一种方式的对与错的基准在于,他们是谁,他们在哪,他们要去哪,他们是怎么去的?你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基准线,你才会对于这些理解更加的深入,为什么2002年的时候,麦当劳会提出了王力宏《我就喜欢》,并且全球SLOGAN都更改成为I’m lovin’it.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创意人不喜欢的很多定位方案,甲方大老板会很喜欢,因为这是他迷茫之中的一盏明灯,至少我听了雅迪电动车的定位——更高端的电动车,客户大老板极其认同的时候,我心中和脸上都是数道黑线。

  但这也许吻合的是他心中的位置,他想要去的地方,只是没有人为其坚定这一步。

  今天的品牌面临的其实不是好与不好,而是生死未卜。

  你一定知道快的、赶集、优步等等这些曾经一掷千金的品牌吧,他们都已经死亡了。你也一定知道OFO命在旦夕,也一定知道摩拜也马上就销声匿迹了吧,美团去摩拜的脚步走得很快。

  而且我认为这是一条正途。

  因为敢问路在何方,路只能在自己脚下。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