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企业抱怨着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同时,另一边电商借助“双十一”以2684亿的战绩再创新纪录。无论是小品牌还是一线奢侈品牌都纷纷入驻电商平台,然而,在这如火似荼的线上销售的背后,有人风光无限,重获生机;有人面对“互联网+”的营销处境频遇尴尬。
面对这样的境遇,中小企业如何华丽转身,拥抱商业数字化新时代?
创新品类突围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购物先考虑品类,再考虑品类中的第一品牌,最后形成购买决策。因此,力争品类冠军是当前企业品牌战略的主导目标,这无疑是抢占用户心智的最好方式。
然而,逐渐成为市场消费新生力的90、00后,从出生就赶上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他们对消费商品有着更高品质的追求,趋向个性化。他们的观念与上一代消费群体迥然不同,他们喜欢新品类、新品牌,认为新生事物更有生命力,他们喜欢可以满足其彰显个性,千人千面个性需求的新产品。
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了无数分化机会,充分洞察消费需求,就能找到品类创新的缺口,新品类赢新机遇。但是,即使在新品类领域中,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后来居上碾压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是因为:资金实力的悬殊。
所以,中小电商企业应尽可能的选择潜在市场大,大品牌触足浅的领域以创新品类作为切入口。同时,做好品牌营销策划,匹配好消费场景,抢占垂直用户心智,才能有机会分享未来电商的大蛋糕。
融合线上线下渠道
纯电商做着做着,就有了线下工厂,纯实体做着做着,就开了线上商铺。
线上和线下联动一直都存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对线上线下渠道策划提出了新要求。
生产力决定,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将历经四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当下中国正处于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的阶段,品牌已经不仅仅是“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这么简单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与互动也同样重要。
线上渠道与屏幕背后的消费者始终处于一种弱关系,线下实体店拥有强互动性和高忠诚度,与消费者处于一种强关系。用户在选择购买一些新产品或低频的产品,例如智能家电、建材家居、医美服务,面临需要多方面考虑、决策时间长的问题,这时线下体验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是大趋势,打通两者,共享流量,打通供应链,提高效率,为用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消费体验,为品牌在新零售浪潮中全新赋能。
瞄准“下沉”市场
在今年双十一争夺赛中,拼多多贯彻“百亿补贴”,深耕下沉市场;京东对接微信小程序京喜,抢夺下沉市场分额,为京东引入75%新用户;苏宁线上拼购发力,零售云深耕县镇市场。各家电商平台,在这场双十一,针对下沉市场用户的争夺之战中各显神通。
互联网天然就带着“共享”“下沉””普惠“的基因属性。随着城镇居民经济崛起,依附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京东、天猫、拼多多、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必然能够看到下沉市场的潜力无限。
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在电商化的过程中,要学会“借势”下沉,洞察三四五线城市用户的消费需求,及时对产品研发、渠道营销、用户互动进行更好的调整。
以下是企业电商化“借势”下沉的两个建议:
①产品为王,注重品质。较一二线用户,下沉市场用户房贷压力小,可支配财产多,理性消费的同时,更追求高品质的品牌,纯粹低价已无法完全打动其购买。连曾经因山寨货备受诟病的拼多多,也成立了品牌馆,知名品牌纷纷入驻。
②社交属性,熟人网络。下沉市场用户,社交圈多集中在本地生活圈,以熟人关系为联结。要利用好大数据智能匹配,深度挖掘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打造品牌KOL圈层
早在年初的“预见2019:国运70”跨年演讲上,吴晓波就提出了“圈层化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的观点。的确,圈层化在年轻人的线上购物过程中愈发显著,圈层之间价值认同强烈,彼此经常分享购买链接。
未来,是人人KOL的社交时代,商家与用户不能仅仅停留在卖与买的简单关系,而需要将用户群体转化成为自身品牌KOL圈层,让用户了解你的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并自发认同和拥护。
企业可以通过多种营销活动抓取KOL,如垂直领域、社交平台、媒体曝光、跨界合作、线下体验互动等。通过激发用户兴趣、制作热议话题、牵头线下活动互动来找到目标用户,并最终达到用户自发性地二次传播的目的。
如今,已是21世纪的第19个年头,比商业机会变化更快的是用户需求。品牌营销必须时刻把握当下新兴用户需求的变化——如果你不知道新兴用户在想什么,就去看看新兴用户在何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