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乱入”智能硬件
http://www.5ipr.cn   2019-04-01 11:35:15   雷锋网   

在苏宁智能产品2019春季发布会上,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儿童故事机、智能耳机……,苏宁发布了十数款智能硬件新品,其实这也并非苏宁在智能产品上的第一波秀。
  电商的三国,阿里、京东在IoT的整体布局已经跃然纸面,苏宁算是迟到了,然而,气势汹汹的苏宁,出手直接是两个王炸,炸懵了在座的各位看官和吃瓜群众。

  3月27日,苏宁又发智能硬件新品了,同样又是一大波。

  在苏宁智能产品2019春季发布会上,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儿童故事机、智能耳机……,苏宁发布了十数款智能硬件新品,其实这也并非苏宁在智能产品上的第一波秀。

  早在半年前,同样以智能硬件产品为主角的苏宁智能产品2018秋季发布会,苏宁曾为世人带来其第一波智能硬件产品,也是在这一年,苏宁要做智能硬件开始为众人所知。

  再加上近日的发布会,两场发布会,数十款智能硬件产品,几乎覆盖了智能家居大家电、小产品的所有热门单品。这样的两拨新品发布后,能为苏宁换来一张IoT或智能家居的超级VIP门票吗?

  两个世界,三度更名

  1990年,苏宁以卖空调起家,在当时,苏宁的全称为苏宁电器,这也是上一代人对苏宁留下的第一印象——家电零售商。此后,在苏宁两度更名后,才有了之后的苏宁云商。

  然而,更多人记住的其实仍是在苏宁电器和苏宁云商中间这段时间里,苏宁的另一个名字——苏宁易购,这一名字也被苏宁的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沿用至今。可以说,苏宁易购代表了苏宁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2005年,苏宁成立B2C业务部,正式将电子商务(电商)纳入到自己的业务范畴。值得注意的是,和苏宁前后脚进入国内电商这个江湖的还有当下另外两大电商巨头阿里(2003年有的淘宝)和京东(2004年有的京东商城)。

  与阿里和京东不同的是,苏宁是从线下走到线上的,因而有线下模式的“包袱”,虽然起步不算晚,但是在之后整个电商时代,并没能像另外两家一样大刀阔斧和全盘压注。也是塞翁失马,正因没有甩掉这个“包袱”,为之后苏宁在下一阶段的快速成长埋下了伏笔。

  此外,关于苏宁第二次更名,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是在2009年,苏宁电器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试运营一年后,2010年,苏宁易购正式对外发布。

  苏宁的IT基因:电商的倔强

  而再往后,到后互联网时代,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商重回线下,诸如新零售概念盛行。2016年之后,阿里提出新零售,京东提出无界零售,苏宁也开始提智慧零售。

  这样看来,苏宁似乎并没有IT基因,其实从苏宁自身业务来看,在2018年之前,苏宁主要仍为6大业务板块:苏宁易购、苏宁金融、苏宁置业、苏宁文创、苏宁体育、苏宁投资。直至2018年1月,苏宁进行集团架构调整后,名称再度回归「苏宁易购」,与此同时,多出了两个业务板块:苏宁物流、苏宁科技。

  前者自不必多说,无论是作为零售领域的大哥大,还是电商领域的老玩家,物流已经成为整个商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快递业务如此发达的中国。

  至于科技领域,可能大家都太关注苏宁的电商和店面,忘记了原本算得上是零售/电商巨头的苏宁,在科技领域早些年就已有相关还是有些自己的家底:

  2013年10月,苏宁联合弘毅投资斥资4.2亿美元战略投资PPTV,收购后者约74%的股权,其中苏宁占到44%的股权,成为PPTV第一大股东,苏宁也得以借此进军网络视频领域;

  2013年11月,「苏宁美国研发中心暨硅谷研究院」在硅谷成立,此前苏宁已经在国内北京、南京设有研发中心,当时官方给出的硅谷研究院的定位是:苏宁硅谷研究院将着眼于融合线上线下O2O模式,聚焦于智能搜索、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

  2017年7月,苏宁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开拓第一家苏宁零售云店,苏宁云及苏宁零售云也悄然上线。对于零售云店的热衷,苏宁几近疯狂,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1月30日,苏宁零售云全国门店达1800家。

  此外,苏宁也有对外投资多家科技公司、互联网初创企业。

  尽管如此,以苏宁原有的基因和品牌定位,做科技、做硬件,还是略显倔强。

  倒是苏宁IT总部执行副总裁乔新亮在近日的数字未来峰会上解读了苏宁的「IT as a Cloud」企业级云服务架构,在会后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苏宁IT的预算虽然仅占全部投入的2%,但是从整个制造体系去看的话,它确实真的很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苏宁长期在零售和电商领域攒下了一个很好用的东西——渠道。

  渠道是苏宁手中一把很好用的钥匙,这把钥匙对应的是快反时代下,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实体行业的出货能力和销售指标,也是凭借这样的能力,苏宁在此之前已经搞出了自己的智慧零售生态圈。

  “企业间的竞争,表面看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背后实际上是大生态系统的对垒。”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2018年苏宁再次更名,回归「苏宁易购」的第二天的内部全体管理人员大会上这样称。

  现在,苏宁想用自己积累下来的渠道、技术,以及智慧零售生态圈,打造自己的智能硬件/家居帝国,抓住IoT的尾巴,进入这一局的对赌。

  智能家居这块肉,苏宁也盯上了

  2018年7月,苏宁智能终端有限公司成立,时隔两个月,苏宁智能第一场发布会——苏宁智能产品2018秋季发布会在京举办。

  发布会上,苏宁智能终端公司一口气发布了十数款智能硬件产品,包括苏宁小Biu智能音箱极智版、智能闹钟,苏宁极物系列智能魔镜、智能安防套件、智能烟灶机、智能新风机、智能晾衣机、智能云锁,以及PPTV新一代激光电视、QLED电视等,同时还发布了苏宁BiuOS,成立苏宁智能Biu+生态联盟。

  这样看来,苏宁对智能硬件应该是“蓄谋已久”。

  至此,苏宁正式进军智能家居硬件领域。苏宁也为自己智能家居硬件产品赋予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代名词——小Biu(也是小Biu智能音箱的唤醒词)。

  据官方数据显示,苏宁BiuOS集成了目前市场主流IoT连接协议,可提供跨平台多端互通解决方案。在BiuOS的赋能下,苏宁智能音箱、智能闹钟等入口级产品可以连接操控客厅、厨房、卧室等家庭场景下超过100个品牌,5000余款智能产品。

  苏宁智能常务副总裁刘东皓在发布会上也表示,“苏宁智能Biu+生态联盟将通过苏宁的平台优势,一方面整合优势技术、产品、内容、供应链、运营资源,打造更智能的硬件产品及智能生活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打破行业封闭现状,实现不同品牌之前的互联互动,通过BiuOS及苏宁零售平台,将苏宁的技术、内容、渠道、平台、服务优势与合作伙伴共享,为行业良性、快速发展带来全新动力。”

  小厂玩场景,大厂玩生态,苏宁也不例外。

  苏宁在智能家居领域玩生态,还是得益于其长期在3C家电领域的耕耘。据雷锋网了解,在2017年,苏宁联合海尔、格力、惠而浦等家电厂商,以及紫光物联等物联网企业,针对智能家居市场,搞了自己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并于当时在苏宁置业自主房地产项目中落地。

  其实,早在2015年,苏宁就提出了自己的一体(零售)、两翼(线下门店、线上平台)、三云(物流云、数据云、金融云)、四端(电视端、电脑端、移动端、门店端)的O2O模式,并于此后在各大场合被张近东多次强调。

  综合苏宁的软硬实力来看的话,软件够软,但是硬件不够硬。那么,苏宁为什么还要做硬件?

  用刘东皓的话来说是,未来的智能硬件本身就有很多服务,苏宁做智能硬件正是要把苏宁整个零售生态的本地生活服务产品加到智能硬件上。

  简言之,以内容和服务来支撑硬件体系(也是苏宁笃定的未来硬件盈利模式)。

  对此,苏宁智能终端公司北京研发中心总监管志纯讲得更容易理解。

  苏宁的系统架构目前考虑的是一个长远发展,是配合苏宁智慧零售来做的,除了产品技术上保证整个大平台互联互通以外,更多的要推内容。

  苏宁智能:小Biu和它的智能硬件江山

  这样算来,3月27日的苏宁智能产品2019春季发布会其实是苏宁智能时隔半年的第二场发布会。在这场发布会上,苏宁打出的牌也并不比第一波差,包括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儿童故事机、智能耳机在内的十余款小Biu系列智能新品。

  在今年的发布会上,刘东皓倒是给了个串场词,再次提及苏宁做硬件的原因。

  苏宁是做零售的。零售需要的是场景,场景是我们和用户交互不同的界面,我们认识到未来智能硬件有可能变成一种新的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像手机和电脑一样,这点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然而,纵观小Biu的各款产品,硬核部分也还是有“集成”的印记,例如小Biu智能音箱的DuerOS(百度的)语音系统。

  此外,经历了第一波的发布及建立苏宁智能Biu+生态联盟,这一波更是大手笔甩出了苏宁生态链基金,为Biu+生态联盟内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与中国家电研究院等合作伙伴携手,成立Biu+联合实验室。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宁有了他的小Biu,小Biu也有了自己数十款智能硬件,有了自己的Biu+实验室,有了自己的生态链基金、Biu+生态联盟,也有了自己的春色满园。

  苏宁,可还是那个卖货的苏宁?

  苏宁搞了一波事情,然后留下了一个问题给众人猜测:现在的苏宁,还是那个零售大佬,电商苏宁吗?

  即将三十而立的苏宁经历了零售时代,经历了电商时代,经历了智慧零售和O2O,现在开始做起智能硬件的生意多少还是让人略显惊奇。

  而其实,雷锋网认为,从苏宁整个业务体系来看,智能硬件占比仍然很小,更多是苏宁针对自家生态的一个补充,或是针对当下智能家居局势和未来智能硬件“新”商业模式的一次尝试。

  所以,苏宁已经不再是你认识的那个苏宁,苏宁却仍是那个横跨零售、电商两界的苏宁。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