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动驾驶,过去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http://www.5ipr.cn   2023-04-17 18:17:57   雷锋网   

「惊艳」,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这两个字是我最大的感受。
  「惊艳」,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这两个字是我最大的感受。

  在公众面前沉寂两年之后,张博、孟醒、韦峻青于4月13日难得同台亮相,对外展示了滴滴自动驾驶领域的多项重磅成果。

  这份答卷涉及赛博朋克的Robotaxi概念车、自我造血的Robotruck业务、首个24小时自动驾驶运维中心、以及自研计算平台、联合研发激光雷达等硬件,仿佛在宣告,“看,不发声的日子里,我们走的每一步也都算数。”

  更让人振奋的点在于,在降维L2、前装量产、商业落地等话题已经成为主流的当下,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人在仰望星空,他们相信未来科技不是线性发展,他们仍在为高级自动驾驶的最终实现全力以赴,并对此抱有坚定不移的期待。

  打造属于未来的车辆

  服务网络

  关于Robotaxi的梦想总是愉悦且放飞的,但自动驾驶最终能否落地还需要回答很多问题。为此,滴滴也做了足够多的准备。

  滴滴Robotaxi第一次正式与乘客见面是在2020年6月27日,到现在已连续安全运营1020多天。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滴滴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几乎翻了三倍,涨到将近一千人;车升级了一代,算法迭代了无数代;MPCI关键接管指标涨了100倍。而且基于这些,滴滴Robotaxi已于广州实现主驾无安全员。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准则,滴滴Robotaxi还参考了网约车的安全标准,关注乘客体验以及运营效率,以满足用户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多场景的出行需求。具体来说,他们在三个方向上进行了突破:

  第一,开放更多的区域。

  以上海为例,在过去三年里自动驾驶地图覆盖区域扩张了7倍。期间,滴滴还推出了城市泛化引擎来解决在扩大运营范围过程中所遇到的更复杂的交通流、更多样的长尾场景等问题。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上海和广州提供Robotaxi运营服务,作为网约车出行服务的补充,送驾里程、送驾时长、每小时单量等体验和效率指标都在持续向网约车靠近。

  第二,开放更多的站点。

  根据数据显示,滴滴网约车目前的站点密度为10米一个,而滴滴自动驾驶的站点密度为1.5公里一个,两者相差150倍。若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自动驾驶乘车体验,提高Robotaxi站点密度是必经之路。

  为此,通过城市泛化引擎+泊入泊车的优化让成功率到96%。今年,滴滴自动驾驶还将重点推出无限泊车技术——将全路段都当作是站点,只要系统判定可以安全泊车即可,无需强行停至人为划定的站点。

  第三,开放更多的时间。

  由于夜间也有大量用户出行的需求,24小时全天候的运营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夜间交通流虽然只有白天的60%,但是由于夜间视线不佳以及容易出现疲劳驾驶,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占整体交通事故率的40%。

  其中,为了解决能见度低的问题,滴滴在国内率先将红外摄像头引入到Robotaxi传感器套件。

  运维中心

  今年1月3日,滴滴自动驾驶已在国内率先推出了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

  着眼于大规模的网约车运营场景,滴滴自动驾驶打造了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能自动化满足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需求,确保车辆能够24小时连轴转,比如自动出车、接单、回港。

  运维中心的机器人还可智能化地对Robotaxi车辆进行冲洗、充电、检测、停放等,全流程自动化率已达90%。

  那么,滴滴自动驾驶服务与网约车服务的差距大概有多远?有两个重要评价指标可以参考一下:

  送驾时长。2022年,滴滴Robotaxi的送驾时长大概是滴滴网约车的1.35倍,2023年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做到了网约车的1.19倍。也就是说,如果打网约车去目的地需要100分钟,今天Robotaxi的平均时长是119分钟。

  送驾距离。与网约车相比,Robotaxi在某些场景下的路径规划会遇到较大的挑战。2022年Robotaxi的送驾距离是滴滴网约车1.31倍,到今天已经降到了1.17倍。

  从客观上来讲,滴滴Robotaxi的运营效率与网约车还存在差距,但它正在无限贴近理想状态。

  据了解,如果以网约车每小时的平均单量作为100%,2022年滴滴Robotaxi的每小时运营效率已经达到81%,今年更是涨到93%。而且,目前滴滴Robotaxi的“粉丝效应”正在显现,其所接到的呼叫单量已经实现了其能力单量的4倍。

  科技大货

  从过去到未来,从马车到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电动车,人们一直在追寻更安全的、更便捷的、更智能的出行方式。

  基于过去多年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探索以及Robotaxi落地运营的经验积累 ,滴滴关于颠覆性的汽车产品形态有了更具象的认知——DiDi Neuron,一款为服务打造的自动驾驶概念车。

  Neuron,本意为人体里的神经元,也是人类感知的最小单位。而这款概念车的设计创意来源于电影阿凡达中通灵巨树Eywa,Eywa能感知族人的所思所想并与族人实现心灵沟通,DiDi Nueron也被予以了厚望,链接滴滴广大用户。

  看起来,Neuron确实完全不同于当下任何一款汽车产品:

  取消了驾驶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间,看起来非常赛博朋克,而且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相较普通网约车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

  没有传统的挡风玻璃,车辆前方的视野会尽收于车内大屏中,车内大屏交互系统还能支持会议、游戏、影音、街景介绍等全场景服务体验;

  全车配备21个相机、8个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另外,模块化、易插拔的结构设计也便于车辆的维修保养,提升了车辆运维效率;

  车外创新性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能更为直观、便捷的地显示车辆转弯、到达、充电等状态;

  独创了车内机械臂,可以为用户通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人性化的服务;

  顶翼门+侧滑门的设计,在提升开关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乘客上下车舒适度;

  四个轮胎能够灵活转向,实现更小半径转弯、斜向行驶等功能,应对网约车常见的狭窄道路掉头、错车场景。

  总体上来说,作为一款满足未来用户需求的自动驾驶的车辆,Neuron 除了「汽车」交通工具、移动空间的属性,还可以是你的驾驶员、助理、管家。

  创新卡车业务KargoBot

  如前所言,滴滴Robotaxi的技术和运营在过去的两年有了扎实的积累以及对前瞻性的布局,这也成为了滴滴自动驾驶产品业务创新的有力支撑。

  经过两年的探索,滴滴终于官宣,自动驾驶创新业务选择L4干线物流货运作为第一个落地场景,载体KargoBot也正式亮相。

  和网约车一样,物流货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首先是干线物流货运业务量占到全国GDP的5%,但从安全性维度出发,这个领域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次相关安全事故。其次是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800万货车司机的缺口,这个缺口还在不断扩大。

  早在2021年,KargoBot便开始持续推进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针对煤炭、钢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商业化运营,并在三个月之内拿到北京自动驾驶卡车的测试牌照。

  大宗商品运输在中国的市场规模超2.2万亿,占到整体货物运输市场近一半的份额,商业前景无限,而且运输路线相对固定和集中,又有非常强的无人化需求。滴滴认为,这正是自动驾驶能够最大化发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赛道。

  为了新业务的顺利推进,滴滴创新性研发了混合无人化解决方案HDS(Hybrid Driverless Solution),具体以车队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物流端到端和仓到仓的运输,车队配备一辆人类驾驶员搭载辅助驾驶方案的领航车辆,以及多辆L4级自动驾驶卡车构成。

  基于HDS混合智能方案的KargoBot在道路测试中,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相比单车智能提升了超过50倍,核心安全指标也有20倍提升。

  目前KargoBot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活动现场,官方还首次公布了一段KargoBot从天津到内蒙古全程1000多公里无接管的视频,途径高速、国道、匝道、隧道、收费站等场景,以及堵车、修路、交警指挥绕行等特殊场景。

  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踢开规模量产最大的绊脚石

  当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迭代、落地场景逐渐成熟,对自动驾驶关键硬件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量产最主要的绊脚石就是硬件”。

  在本次活动中,滴滴还首次发布了两款自动驾驶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达和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

  北曜Beta激光雷达。滴滴自动驾驶和北醒公司联合研发的滴滴北曜Beta,是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等性能特点。

  此外,北曜Beta增加了可调节分辨率功能,支持常规模式、视场角聚焦高清、局部高清、全局高清等四种模式,不仅200m外感知轮胎等低反射率物体清晰的轮廓,还可以根据场景需求自适应地调节局部区域或全局的分辨率,提升激光雷达在不同环境下的感知效果。

  Orca虎鲸。滴滴自动驾驶研发的行业首个量产化的三域融合计算平台,打造车载超级中央计算单元(SCCU,Super Central Commputing Unit),将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网联域三域融集成至一体。

  相比于上一代硬件,虎鲸计算平台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车的后备箱能再多容纳一个20寸行李箱,与此同时,整车装配时的人效比提升7倍。

  说到底,硬件的更新最终是为了打造更强壮的Robotaxi本体。那么,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下一代Robotaxi?

  在滴滴看来,至少有四个关键的评估维度:国产化,希望供应链可控,甚至达到关键零部件90%国产化的水平;前装量产,完全符合汽车生产流程,确保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低成本,理想的状态是,相比上一代要降低4-5倍的成本;高安全性,可以将底盘冗余、通信冗余、供电冗余等保障构成定义为核心标准。

  活动现场,滴滴还公布了自动驾驶量产新进展——正在结合新能源整车企业能力,共同定义和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已在Robotaxi产品定义、车型平台选择及座舱与智驾系统开发等方面合作。据了解,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写在最后

  滴滴,于十年前成立。从北京市的海淀区中关村出发,现在的足迹已经遍布全中国400多个城市,在四年前启动国际化业务后,现在已经进入到全球15个国家。

  作为滴滴自动驾驶的掌舵人,张博过去几年也一直在思考,交通产业的下一个重大变革到底是什么?滴滴到底如何做才能让出行更加美好?

  2016年,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与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进行深度交流,当时形成了两个关键认知:

  第一个认知,L4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十年的时间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即2016年到2026年。当时滴滴启动自动驾驶业务就已经做好了长期奋斗的准备,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资源方面。

  第二个认知,L4自动驾驶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优路径是,进入到类似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因为这是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冷启动阶段最好的商业化土壤。

  基于这两点思考,滴滴自动驾驶的定位被确定,即成为世界领先的规模化、商业化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现在,滴滴自动驾驶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快速迈进。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