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家电企业品牌损伤度排行榜
http://www.5ipr.cn   2012-03-28 00:00:00   人民网-舆情频道   

家电行业频现产品质量负面舆情。榜单中,有7家企业因质量问题导致舆论批评。产品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安全及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面临的常常是股价下跌、市值缩水、以及品牌粘性及信誉的滑坡。

  说明:①损伤度是指特定的负面舆情事件给企业网络声誉带来的伤害与损毁程度,它与负面事件关注度、企业危机应对能力相关。损伤度分值越高,企业网络声誉损失越大。②损伤度=负面舆情事件关注度指数+负面舆论评价度指数。其中,关注度指数=权重*log(事件关注度分值);评价度指数=30*危机应对前的负面评价占比+70*危机应对后的负面评价占比。

  家电行业频现产品质量负面舆情。榜单中,有7家企业因质量问题导致舆论批评。产品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消费者安全及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面临的常常是股价下跌、市值缩水、以及品牌粘性及信誉的滑坡。

  案例一、西门子冰箱遭维权

  事件概述:

  9月27日,牛博网创始人、老罗英语培训创始人罗永浩在微博上炮轰西门子冰箱门不易关闭的问题,引发了舆论关注。罗永浩2次砸冰箱、西门子5次公开回应,危机舆情持续发展至年末的不了了之。主要事件进程如下:

  9月27日,牛博网创始人罗永浩在微博上反映西门子冰箱门关不上。

  9月29日,西门子官方微博回应称,西门子冰箱不存在质量问题。

  9月30日,罗永浩上传了视频,显示其家里的西门子冰箱门不易关闭。

  10月15日凌晨,西门子家电微博再次发布官方声明,向广大消费者致歉。

  10月16日、21日,罗永浩揭露西门子水军及软文的举动。

  11月20日早上,罗永浩与其他几位受害者来到西门子总部怒砸问题冰箱。

  11月20日晚间,西门子通过官方渠道发表声明称,不属于质量问题。

  11月25日至12月1日,媒体沟通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召开,重申冰箱合格。

  12月4日,西门子家电发布了一段道歉视频,西门子家用电器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兰?盖尔克正式向消费者道歉,表示将提供免费上门服务。

  12月8日,罗永浩微博回应指出西门子还需要回答的六个问题,并称如果西门子一周之内不能令人满意的回答上述问题,他将按原计划在798艺术区再次砸冰箱。

  12月20日,罗永浩在海淀剧院举行一场名为“西门子冰箱门门”的事件交流会,砸烂20台西门子冰箱。

  点评:百年老厂西门子遭遇百万粉丝罗永浩,“一起典型的大企业公关危机的失败案例”成为舆论共识。微博官方声明、媒体沟通会、总裁道歉视频等一系列应对举措未能阻止罗永浩两次怒砸西门子问题冰箱、未能阻止西门子企业声誉的一路下滑。丢了口碑又折了市场,也使西门子的“危机公关”成了舆论众矢之的。《德国商报》认为,西门子与其公关公司对于类似事件完全没有准备和应对措施。德国媒体也称西门子在中国遭遇了一场“形象灾难”。

  舆论普遍谴责西门子态度傲慢、推诿掩盖的处理方式。“拒不道歉、装傻充愣、私下解决、找公关公司的老套路,遇到了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和一根筋的网络名人,那些老招数统统失了效。”

  案例二、苏泊尔遭遇质量门

  事件概述:国庆节后,哈尔滨市工商局宣布将全市的苏泊尔问题不锈钢产品全部强制下架,并称哈市工商局道外分局从2008年初开始就追踪检测,累计81个型号、46个批次的产品检测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受此影响,苏泊尔股价一段时间内连续下跌。虽然公司已两度发布公告回应,称公司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危机舆论并未因此平歇。最后,在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召开媒体沟通会,以及不锈钢厨具炊具新国标发布后,苏泊尔“质量门”带着些许公众疑虑渐渐平息。

  点评:忽视消费者利益成为引发舆论危机的主要因素。当公众对苏泊尔产品质量担心与质疑时,苏泊尔的首次公告回应未能针对性地对锰镍不达标做出解释,只是强调经国家相关机构检验,检测结果合格,但此合格非彼合格,消费者仍存担忧,苏泊尔被指诚信缺失。

  同时,业内大环境的负面声音也加剧苏泊尔品牌声誉的下滑。豆浆机润滑油风波余音未了,小家电产品质量问题被舆论所病垢。对行业监测标准的争议与对新国标“降低门槛”的质疑,也再次刺痛舆论敏感神经,舆论质疑称,“新国标门槛降低”、“从苏泊尔利益最大化出发”等,使苏泊尔陷入质量“罗生门”。

  案例三、美的年末陷裁员风波

  事件概述:有关美的裁员的话题最早见于11月份的微博与论坛,因12月7日新闻媒体的跟进报道而受到舆论广泛的关注。其中,被裁员工的抱怨、投诉成为舆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不过,随着美的回应与媒体网民的热议,“家电企业集体过冬”的观点成为舆论共识。

  点评:由关注企业危机转向对行业话题的热议,在美的美的裁员事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12月7日起,新闻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掀起了公众对美的“裁员事件”的广泛关注。美的方面反应积极,有效避免舆论盲目指责。美的高管及时澄清“美的大裁员,新员工几乎全做炮灰”的传闻,并指出,“受整个家电产业的影响,目前的举措是企业主动转型、提高附加值和运营效率的一种表现。”两日后,相关媒体评论已转向对“销售公司紧缩过冬”、“顺应环境”等行业话题的关注。

  相对于美的回应,外部舆论环境中,其他企业裁员与减产事件的报道、舆论领袖话题的引导等客观因素亦对“家电行业紧缩过冬”这个话题注入推动力。在12月份新科裁员30%及部分工厂关闭事件、LG南京工厂8000员工罢工事件等多个家电企业裁员与减产事件的影响下,媒体对美的裁员事件的解读亦较为客观。

TAG:家电企业 品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