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化腾比马云更像普通人?
http://www.5ipr.cn   2022-01-14 09:26:31   快科技   

“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化腾,因发表了一通普通言论,登上最近两天的普通热搜。
  “普通家庭”出身的马化腾,因发表了一通普通言论,登上最近两天的普通热搜。

  事情的起因,源于1月10日晚点LatePost的一篇报道——2021年底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表示腾讯不过是国家社会大发展期间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国家发展浪潮下的受益者,并不是什么基础服务,随时都可以被替换。未来,腾讯在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要做到:

  不缺位、做到位、不越位,做好助手、做好连接器。

  如此“卑微”的口气,从中国互联网最大巨头的创始人口中讲出,人们一时也很难弄清这究竟是马化腾站位高,还是单纯凡尔赛。

  此情此景,也不禁令人联想到刚刚在腊八节以公益导师再度闪亮登场的Jack马。

  人们时常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中国互联网最为耀眼的双星,因性格的天差地别,导致两人近年来舆论风评出现了冰火般反差。

  可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马化腾与马云,都在过去一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低调再低调,沉默再沉默。

  可令人诧异的是,相较马云,马化腾在2021年遭受“声讨”则相对弱得多: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反差?

  马化腾的高中班主任高佳玲,曾说:“(马化腾)与同学关系很好,很会团结人,没有旷过一次课,作业本总是很整洁的样子。不过,更深的印象没有了。”

  “大学期间,马化腾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的工作,也没有竞选过任何的协会职务。在众多学生中,他只是一个沉默安静、偶尔喜欢在计算机房里捣捣蛋的理科乖乖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在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处理上有出众的才能。”

  在《腾讯传》的描述中,大学期间的马化腾较星光闪耀的初代互联网创始人来说,普通得多。

  相较马云,马化腾则更趋近一个普通人:他没有磅礴的口才,面对创业困境,不会激情高昂地向团队“画大饼”,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卖公司“跑路”;他也没有“宇宙第一公关”天团,在腾讯业务无限制增长与舆论批评蜂拥而至的至暗时刻,他会被一篇文章骂到面红耳赤,一时间手足无措.....

  一、一个普通人创业通病:干什么都不清楚,先上路再说

  2002年,马化腾接受了马云邀请,前往杭州参加“西湖论剑”大会。首次参加全国性的行业领袖论坛,马化腾很重视,打扮得多少有些花枝招展。世人对这位一手塑造QQ增长神话的神秘人物充满了好奇。可结果却教人“大失所望”。

  彼时,杭州《钱江晚报》一位记者写道:“马化腾,作为QQ的创造者,被冠以‘QQ先生’的称号。和QQ给人的先锋、前卫的感觉很不一样,马化腾一点也不新潮,虽然一身休闲西装的他看上去还挺年轻,那副金四眼镜也给他增添了几分文绉绉的气息,但怎么看怎么不像早出那可爱的小家伙的网络大侠。他在脖子上挂条红围巾,也没有半点QQ的样儿。”

  文静,但不起眼,文艺,又不新潮,加上脖子上红红的围巾搭配西装,甚至多多少少带点“土”——如此打扮,马化腾首次公开亮相,离潇洒帅气不太沾边。

  人们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年轻人,在2002年前凭着一款QQ,用户数突破1个亿,营业收入接近5千万,公司估值5亿元人民币。

  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马化腾在创业初期面对困境,第一时间与几位合伙人商量过后,想到的则是卖掉公司,提桶跑路。而在成功度过现金流引发的生死考验后,这一家公司又会以令人无比震惊的速度迅速膨胀发展,引来互联网同行们大批量的恐慌与舆论无尽的声讨。

  时间回到1998年。

  这是马化腾来到一家传呼公司打工的第五年。这一年,他的工资从1100元涨到了8000元,从一个软件程序员终于干到了马主管。但公司很多领导见到他,还是会亲切叫一句:“小马”。

  这五年中,从小对天文痴迷的马化腾的兴趣开始转向了互联网,并在惠多网上,结识了张小龙等一众技术大咖。其中,一位真名为“丁磊”的网友,给马化腾世界观带来了巨大冲击——1997年,丁磊成立了网易,第二年就开发出第一款中文免费电子邮件系统,被各地电信公司大量采购,迅速成为百万富翁。

  1998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星光璀璨的一年。张朝阳的搜狐、王志东的新浪、丁磊的网易从软件公司转型为门户网站,刘强东的京东,以及随后一年,李彦宏的百度,马云的阿里巴巴——无数弄潮儿开始浪遏飞舟,但马化腾创立的腾讯,初期激起的浪花则不值一提。

  在得知丁磊每卖一套系统,就能赚10万美元后,马化腾终于坐不住了。1998年,马化腾带上大学同学张志东等人,开始正式创业,创立腾讯。第一个项目,就是用互联网赋能传呼机。

  彼时,马化腾深耕呼机多年,张志东是集成系统的高手,两人意在打造一款软件系统,既能让呼机接收来自互联网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闻和电子邮件等等,而销售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寻呼台。

  两人一拍即合,结果却一塌糊涂。

  事实上,在一个即将消亡的行业里,再大的应用创新,都难以实现真正的增长——1998年开始,随着手机逐渐普及,传呼机开始日渐消亡。同一年,摩托罗拉寻呼机业务线都已经全体裁撤。

  正因如此,在收到第一笔由河南电信开出20万元的单子后,马化腾团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据腾讯五大创始人之一的陈一丹回忆:彼时,公司开单金额从20万元到10万元,再到5万、3万持续下降,不得已,他们开始接一些网站设计、服务器存储空间、网页制作等等项目,来者不拒,只为了让公司能活下去。

  可以说,这是一次并不明确的出发,甚至连方向都没有确定的创业。而马化腾的第一次创业,与普通人别无二致:他们往往会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但却在迷失时代不确定性中,跌跌撞撞,狼狈不堪。

  二、一个普通人创业陷入僵局,第一想法是“提桶跑路”

  然而,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忽然来到了腾讯面前。

  马化腾和小伙伴们因竞标而开发出一款产品。可是,因为甲方的提前内定,马化腾团队被迫陪跑。而投入的开发费用,则全部作废,颗粒无收。但这款产品,却无心插柳,在今后二十年里大放异彩。

  这款产品,便是OICQ,后来改名叫QQ。

  事实上,OICQ严格意义上属于舶来品,前身是1996年由以色列一帮年轻创办的ICQ。彼时,该产品上线短短两年,国外用户已经突破千万。

  不过,依托腾讯小步快跑、迅速迭代的一贯思路,马化腾团队开发出的OICQ,凭着更小体积、好友列表保存、添加陌生好友等功能的改进,逐渐在中国本土市场脱颖而出——1999年2月11日上线的OICQ,仅仅历时9个月注册人数超过100万。随后三年,用户则超过1亿。

  这是一种令人眩晕的成功。

  可正如一直困扰互联网行业的灵魂问题那样,在QQ爆发增长期间,马化腾及其团队并未找到变现的方法,而人员、带宽、服务器的成本的迅速增长,腾讯开始陷入了资金困境。更要命的是,同一时间段美国在线收购了ICQ,并控告腾讯侵犯知识产权,律师函跨洋而来。

  形势到了最紧迫的时刻。

  然而,与普通创业者类似的是,面对困难,马化腾与创始团队在商讨种种可能性后,依然手足无措:“我们没钱打官司……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彼时负责法务的陈一丹,表示毫无办法。

  面临就地解散的生死考验,马化腾并未选择“画大饼”,或者说一番慷慨激昂的话鼓舞士气,而是第一时间与合伙人达成一致,决定以300万价格卖掉公司,迅速出动,四处寻找买家....

  这一期间,完全看不出“卓越”气质的普通创业者马化腾,走到了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显得非常困窘。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收购他们。甚至,搜狐张朝阳彼时还曾放话,OICQ这款软件让几个大学生操作,三个月都能做出来。

  唯一一家公司愿意收购腾讯的理由,则教人啼笑皆非:在认真统计了腾讯现有的桌子、板凳、电脑等办公设备后,表示愿意开出60万收购。但没有一分钱,是为腾讯的OICQ买单。

  “如果你真没钱了,不还也可以。股票就算了。” 甚至,当一位朋友向马化腾出借50万元后,马化腾愿以公司股票抵押,但反被拒绝。

  先前,曾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到:“中国企业家创业经历,是骑虎难下,九死一生。”

  仅仅创业一年的马化腾以及伙伴们,来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如果真有平行宇宙存在的话,人们或许有理由相信:普通市民马化腾与普通公司腾讯,起码在千禧之年的关口,十有八九都将不复存在。

  三、普通人犯错被骂,往往会支支吾吾无法还嘴

  马化腾在事业取得巨大飞跃之后,犯下了与普通人同样的错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高情商的说法叫固执己见,低情商的说法则叫膨胀。

  事实上,马化腾曾表示过,要让腾讯“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但在2001年与2011年,腾讯先后两次遭受了巨大的质疑与指责。尤其2010年巨大冲击后,马化腾似乎得了失语症,几乎消失在互联网话语世界中,而腾讯则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家公司。

  第一次危机爆发在2001年。彼时,腾讯经历了两次生死边缘的融资后,终于存活下来。然而,当时QQ用户飞速增长,但腾讯一直没有更好的变现模式。于是,马化腾将“手”伸向了用户,QQ推出了新用户注册收费计划。

  结果,舆论一片哗然,无数记者将电话打到腾讯。据报道,面对强烈的质疑,当时腾讯的创始团队团队连电话都不敢接。

  更大的危机则爆发于2010年。

  此前, 刘炽平加入腾讯正式开启多元化道路,他腾讯不仅平息了股价的异常波动,也有了更为激进的战略规划,并主导了一系列的并购。随后,腾讯陆续推出“QQ空间”、“QQ农场”等产品,并采用了一系列会员体系,逐渐弥补了移动增值业务占据大头营收的困窘,收入大增,摆脱中国移动的掣肘,逐渐成为中国互联网最会赚钱的公司。

  但马化腾没有选择停下,在拥有了强大的现金流后,2010前腾讯从门户网站、搜索、电商、到团购,甚至到安全领域,开始全面侵入,伴随大量的并购与竞争,大量的小企业被击败。更重要的是,游戏出现了腾讯的身影。

  2009年第二季度,腾讯游戏营收首次超过盛大,成为了最新的“游戏之王”。这一年腾讯游戏营收达到53.9亿,市场份额从2007年6%到20.9%。而业务没有边界的腾讯,也膨胀成一个巨型动物:2010年H1,腾讯利润就有高达37亿元,而这比当时百度、阿里、搜狐、新浪四家利润总和还要高。

  彼时,腾讯股价迎来了一波漫长的拉升。2010年一度达到2500亿港元,仅从市值衡量,腾讯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可是,同行们对腾讯的不满,则日益加深。当时,风险投资界甚至有一个说法——当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解说自己项目的时候,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腾讯如何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

  风暴在持续酝酿,不管是新浪王志东,以及其他竞争者,都在不同程度对腾讯指责过腾讯。而腾讯持续突进的战略仍在持续,终于造成了这家企业历史上最大的一系列危机。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一篇震惊四座的稿子问世,文章标题粗暴刺眼:“狗日的腾讯”。记者许磊这样写道:“只要是一个领域前景看好,腾讯就肯定会伺机充当掠视者,它总是在默默地布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的背后,它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来搅局,让同业者心神不宁。而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毫不留情地划走自己的那块蛋糕,有时他甚至会成为终结者,霸占整个市场。”

  这篇报道被传到每一个门户网站上,让腾讯陷入空前的舆论围攻之中。据《腾讯传》记者,当时一位腾讯高管曾说描述:在紧急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上,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一封复印件,在长达一刻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发言。最后,马化腾开口了,他喃喃的说道:“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随后的几个月,更为劲爆的“3Q”大战彻底爆发。这一次危机,则直接敲醒了马化腾和持续狂奔的腾讯。

  2010年末,马化腾发出了一封《打开未来之门》的邮件:“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所以选择邮件方式与大家沟通”。邮件中,马化腾开展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号召全体员工放下愤怒,保持敬畏,打开未来之门。在邮件的最后,马化腾提出“开放”的战略。

  而接下来的一年里,马化腾则连续召开了十场名为“诊断腾讯”的专家座谈会,邀请72位专家批评腾讯,并要求要求每一位高管必须至少参加一场诊断会。会上,很多专家的言论尖锐,措辞异常激烈。

  其中,《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指出,腾讯的思维模式中存在着“帝国的思维”:“如同蒙古帝国那样,疆域非常大,但管理半径不够大,可能膨胀得非常快,但由于管理半径的不对称,会在短时间遭遇严重危机,甚至在某一点上被彻底瓦解。”

  然而,所有参会的腾讯人员,只有面对媒体与专家团们的集中批评,默默静听,不容反驳。

  历经此役,腾讯的战略理念,以及未来的方向彻底改变。腾讯,也逐渐从一个事事参与、无限并购、无限竞争的凶狠进攻姿态中走了出来,投资理念,开始拥抱开放与共享。而这样的开放,也大致成为了腾讯的特色。

  其中,一个最为直观,也是最令人深思与称道的例子是:自2011年后,腾讯表现也时常出现问题,批评声也始终存在,但诸如《腾讯没有梦想》等对腾讯激烈批评的文章,大都能长久地“存活”在微信上。甚至,微信成为了对腾讯尖锐批评的最大阵地之一。

  从这一点上说,普通市民马化腾,确实有着不一样的胸襟。

  四、普通市民马化腾,普通公司Tencent

  14岁生日那年,马化腾向家里要一台专业天文望远镜,可那要花掉他父亲4个月的工资。

  据马化腾父亲马陈术回忆:“他当时非要不可。我们不肯买,太贵了,要700多元,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

  而在《腾讯传》里,马化腾曾表示:“唯一一本从中学开始就一直订阅到现在的杂志,就是《天文爱好者》。”某种程度上说,这或许也是一个普通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通浪漫。

  在“腾讯是一家普通公司”言论刷屏的这些天里,议论与批评层出不穷。但对于这样一家公司,这样一位人物,最有意思的评价,或许来自一位网友所说的那样:

  “这家普通公司的普通股票,能给普通人普通意义的幸福。”

TAG: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