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发展,灵思营销迅速跻身中国知名公关公司之列,1300名员工的规模,广告、公关双TOP的发展模式,让业内对这家公关公司另眼相看。
但是,我们看见,即使是已经走到了如此境界的灵思营销,在如今新媒体时代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加上同行崛起迅速,因此,后续发展依然是一个让灵思总裁谭明头痛的难题。
“小”的烦恼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灵思营销北京公司第二事业中心总经理江松阳如是对记者说,“灵思发展到今天,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99年,公关公司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公关一词,在人们的印象里多被认为是靠钱财或者是色相拉关系以促成交易。
实际上,在国外,这个行业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崭露头角。最早的公关公司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美国,“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于1903年首创了一家具有公共关系公司性质的事务所,这家事务所运用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受客户委托,专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或咨询。
后来,市场逐渐成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公关公司,例如:奥美、博雅、罗德等。这些公司的出现,让公关这个领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被接受。
正是因为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商机,中国本土出现最早的公关公司,灵思便是在那时成立的。
灵思成立之初,没什么特别,“一家小公司,只要有业务,就做。”听起来似乎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公司该走的路,但是“那时的市场并没有现在这么成熟,那时候,创立者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让企业生存并发展下去。”江松阳说。
灵思那时候还不叫灵思营销,公司的正式名字是灵思传播。谭明希望灵思能依靠传播的力量,使自己的企业和他服务的企业都能获益。因此,从一开始,谭明盯上的就是世界500强企业。
“当时我得到了一个消息,于是就打电话过去,说我们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个竞标的机会?当时他们说不太方便,因为我们公司太小了。真的很紧张,怕自己失去勇气,但是我决定坚持到底,我告诉对方希望先给我一个看案子的机会。我写完方案你们看看,如果行,你们就给我去做演讲的机会。”对话之后,对方同意了,于是谭明写了一个300页的PPT发了过去。
谁也没想到,谭明第一次竞标的起点,就是非常知名的企业。幸运的是,谭明的方案不仅让灵思获得了去演讲的机会,最后也顺利地拿到了这个竞标,尽管300页的策划案被删掉了200页。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这么给面子,竞标失败也是常有的事。谭明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出路,于是,经历了最初的阵痛,谭明摸索出一条新路,规范化管理,规模化运作。
于是我们看到,挖到了第一桶金的灵思迅速崛起,不仅在媒体资源的挖掘上铺得更广,而且在业务领域的选择上也采取了多元化,饮料、汽车、服装等,灵思均有涉及。
小公司的烦恼是没有人认识你,你必须想办法让别人认识你并接受你。这一点,灵思做到了。不过,业内有人称,灵思之所以能很快地发展起来,也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那时候,公关行业在中国刚起步,很多公司都需要被包装,需要被推向市场,而灵思恰恰很好地满足了这些公司的需求,因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灵思。
事实上,有时候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一个决定也许就左右了一个公司的命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灵思的单子受到了影响,公司运营时好时坏。谭明在这时候做出了一个遭到很多人反对的决定,扩张。
“当时我也不是很懂,请了很多知名的专家、老师去座谈,后来下定决心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要贪婪,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采用了积极扩张的战略。”谭明说。于是那一年,灵思全面北上CBD,扩充人员,扩充办公面积。北上的十一月份,正是金融危机往下走的时候,“当时压力很大。”
如今看来,谭明的这个举动实际上是救了自己。2012年,灵思再次搬家,他们搬到了“灵思苑”,并正式宣布灵思传播机构战略升级为“灵思营销”。搬家之后的“灵思苑”和蓝色光标(300058,股吧)隔街相望。圈内人士称,这只是竞争开始的前奏。
“大”的心思
灵思新的办公环境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当记者走进这栋10层的大楼时,满眼都是充满设计感的跳跃的时尚元素,甚至小到桌上摆放的一盆绿植,看上去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除此之外,在广告部记者还看到了一间陶艺室,据江松阳介绍,这是专为员工的家属和孩子开辟的亲子间。因为公关行业加班是常事,所以,有了这样的亲子间,即使员工加班他们也可以享受和家人团聚的乐趣。
而这不仅让我们想起谭明曾说过的一句话:“有这样一个好的团队,我还怕什么?”他曾经讲到一个员工:“她去做客户活动,三天活动结束后回来报销,她给了我1张出租车票,10块钱,其实从我们分手的那个地方去酒店总共只有200米的路。后来她跟我说她实在走不回去了,打了个车回去,这就是当时(2009年)灵思的拼搏精神, 我相信这个团队。”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相信,所以,灵思在规模的追求上是走在业内前列的。无论是在国外还是中国,能具有千人规模的公关公司并不常见。现在在整个中国市场,业内认为除了蓝色光标在规模上能压倒灵思之外,其他的公关公司很难在规模上占优势。江松阳也告诉记者:“灵思正是因为有了这许多人,所以执行力才强。”
不过,从今年开始,灵思的扩张战略已经告一段落了。2012年,灵思整合了自己旗下公关业务,成为了广告和公关双TOP公司。“规模过大也意味着成本过高,灵思现有的规模对灵思现在的发展来说,正合适。”江松阳介绍,“不过广告直到今天也是我们的短板,和公关相比,这一块的业务并不值得我们拿出来炫耀。”
既然如此,灵思当初为何要合并广告业务,让自己升级?“了解客户的需要是一个公关公司能成功立足的基本,但是单纯的公关并不能了解到客户最新、最贴切的需求,广告正好弥补了这个劣势。”江松阳告诉记者。
熟悉广告和公关行业的人都知道,广告主要是生产客户最新的需求,从设计到产品的所有性能,广告都会涉及。而公关主要是帮助企业做活动,做推广,一般都是依照客户的要求去做,而接触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谭明当时的出发点,是广告为公关服务。
尽管这一块现在看上去灵思并不强势,但是对公关来说,因为广告的介入,公关的质量提升是明显的。尤其是策划活动,“竞标的成功率明显上升。”所以,规模化,并不是灵思的痛,相反,正是灵思能成功立足市场的优势所在。
回忆灵思这十几年走过的路,江松阳觉得,每一步其实都不容易。对灵思来说,因为前期的积累,所以现在才能在公关市场如鱼得水。
“新”的计划
不过,时代总是不停变迁的,如今,中国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公关公司均发展迅速。对客户的争夺已经威胁到灵思这样的大块头。
据行业调查,2010年中国公关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整个行业年营业额估计接近150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50%;全行业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固定客户的专业公司数目估计达到1000家左右,专业公关公司从业人数超过50000人。而且全国80%以上的专业公关公司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地。
灵思有的优势,比如说:灵思有一套完善的媒体评估系统,有自己的媒体圈,有自己熟悉的记者。据江松阳介绍,在这个平台上,每一本杂志的定位,每一个记者写过的关于灵思客户的稿子,都可以很便捷地找到。而且灵思还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邀请记者参加。只是如今,这个媒体圈已经不是灵思固有的优势,即使一些只有几十人规模的小型公关公司,也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媒体平台,和媒体的互动也很频繁。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崛起,媒体环境逐渐透明化,这对传统的公关公司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采访中,江松阳一点也不避讳,自己写稿子给记者这样的发稿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了。江松阳说:“媒体都开始追求品质和个性化,这样的软文想发,比原来难多了。”于是灵思就另辟蹊径,他们根据杂志的定位和特点,推荐合适的客户过去,邀媒体采访,至于发稿的内容,灵思不再干涉,除非是特别负面的报道。
而灵思留下的优势依然是其规模。灵思现有客户60余家,均是各个行业排名前5的企业。效益不好或者是口碑不好的企业,灵思是不接的。服务大企业,人多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江松阳一直强调的执行力,在面对大企业时,就是灵思取得声誉和口碑最好的证明。
如今,灵思又盯上了新媒体。据悉,灵思已经做出决策,从今年开始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争取在第一时间占领优势资源,至于要如何做,灵思并没有给记者一个明确的方向。
但是从谭明的谈话中,我们似乎能看到灵思的思路。“我们要做统合综效。以前很孤立的两个东西我们整合到一起,或者N个东西,那么它的效能做到整合效能最大化,单体效率提高。整合营销传播就是最简单的例子,因为你把它统起来了,效能就出来了。‘统’实际上做的是效率,越统效率越高。以往人们说的边际效益递减,是因为你没有能力统,所以你达成不了这种高效率,当你的作业能力足够的时候这也是‘通’,因为你有了通才能统。”
将公司做成一个综合体,是谭明的愿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尽管灵思现在声名在外,但是它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这个瓶颈来自于市场环境的改变,来自于竞争对手的逐渐强大,来自于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
因此,人才培养,也成为灵思的一个战略。2009年,灵思曾启动了“天阶计划”,未来,在人才培养上,灵思也会做出更大的调整和改变。
灵思的未来,究竟要如何走下去,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