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明:与报业转型相关的四对关系探讨
http://www.5ipr.cn   2013-11-07 18:41:31      

信息过载时代,除了版面怎样留住客户?我们需要拿出新的业务,新的服务,新的产品,传统媒体不是只有等死,而是怎样发掘我们的资源价值,焕发我们的青春。

  危机与转型

  中国记者:从去年以来,作为集团营收主体的都市报影响力和利润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面临危机成为报界共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崔安定:个人意见,报业收入开始下滑,报业的高额利润一去不复返,原来人们在报社广告部排着队要求登广告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报业也呈现出下滑态势。

  从高额利润转向行业平均利润,任何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如此。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但是巴菲特为什么还要收购那么多地方报纸?因为他认为虽然报业的利润率在下降,但还是能有10%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中国记者:您认为造成报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崔安定:新媒体正在蚕食报业资源。

  以前,我们报人常常在想,我们七八个亿的广告,谁来替代我们?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确,确实不会有某个媒介一下子替代报纸,但是会逐步蚕食。小到APP、户外广告、LED大屏等,大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都在分流报业的广告资源,类似这种新媒体的东西越多,报业也就越困难。目前,报纸广告的下滑还在持续,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分流报纸广告。投放渠道不断增加,报纸广告自然不断下滑。

  目前,西部省份报业下滑趋势还不太明显,从东到西,应该有个逐步影响的过程。现在,华商传媒集团的四份子报每年收入依然增长。可能到2015年,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报业下滑速度无法预测,可能在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一个平台期,这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广告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经济加速下滑不太可能,但增长多少也不一定。这就是报业转型的背景。

  战略转型与产品转型

  中国记者:从报人办网开始,其实报业就开始了转型尝试。时至今日,报人对转型的理解思路更加开阔。华商传媒集团怎样理解转型?

  冯玉明:每家转型都是一部“血泪史”。转型并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大多数肯定是转不成的,只能挣扎着活下去。这是这个话题的必然宿命。

  我们经过大量调研之后,首先确认的就是所谓转型是战略转型,而不是产品转型,只针对产品的任何单一的修补、延伸都只能是保健,而不能救命。救命的方法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只能说基于我们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我们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起码让我们走在大路上。

  信息过载时代,除了版面怎样留住客户?我们需要拿出新的业务,新的服务,新的产品,传统媒体不是只有等死,而是怎样发掘我们的资源价值,焕发我们的青春。当中一定要基于我们的资源和能力做这个事。否则,转型是不可依托的,有风险的,短命的,跟风的。这样的教训在全国是很多的。大家都说转型当然要交学费,但是学费的额度和频率过多的话,那一定还是有基础原因的,比如方向本身就错了,可能新服务新产品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所以一定要了解新服务新产品是为谁而诞生的。谁会为此来买单。

  中国记者:在新的技术和传播环境下,报纸怎样才能更好发挥媒体属性,构建传播力和影响力?

  冯玉明:新媒体时代,报纸不一定要死,但不再一枝独大,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衣食父母,而是成为集团旗下一个合理的盈利手段。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由信息稀缺到信息过载,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都市报的巨大红利能够获得基于的恰是信息稀缺背景。而我们是有门槛的市场主体,所以我们能够获取暴利。

  信息过载时代,专业媒体人一定还有机会,只是要找准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技术再厉害,也有做不了的事。比如很多业务要靠人工智能+人工。这就使专业的信息生产者、处理者、拣选者能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我从来不认为纸媒将死就是新闻将死,纸媒将死就是传媒将死。我认为只是挑战我们有没有找到新的业务方向,说到底还是市场决定论,用户决定论。用户和市场都改变了,不改变当然没有出路。转型并非要追求多么高的暴利,而是要重塑传统媒体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说到底这是我们转型方案设计的追求和出发点。

  转型与转身

  中国记者:您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及,转型之前要先转身。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转型的?“转型之前先转身”的含义又是什么?

  齐东:现在业内对转型的探讨不很清晰。一栋楼,租出去,变身物业公司不叫转型,只是个转身而已。报社开个酒店也能赚钱,但这跟转型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的转型是战略转型,转型的方向、路径、战略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就是基于内容广告发行三方面的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寻求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服务、新平台,这可以理解为核心能力转型。

  没有新媒体,只有新服务。只有在转型的探索中,我们才能知晓什么是我们基于现有资源能够提供的强服务。产品转服务,这个转化率是市场筛选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报业的收入结构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实现来自用户的收入。

  理想的转型与不够理想的转型

  中国记者:转型的模式逐渐积累出一批,您认为什么是理想的转型,而哪些转型不够理想?应如何判断?

  冯玉明:报业战略首先就是界定谁是转型的主体。我们首先确定的是数字化时代传媒组织的战略转型,而不是简单的集团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是我们做转型布局时不可忽略的方式和手段,但她仅仅是选择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产品层面的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更密切一些,但仅仅是业务层面的一种转型,我们的很多业务,比如主体媒介需要向全时空立体化转型,需要向碎片化移动化转型,这期间必然是数字化的,或者说以数字化为主的。因为,转型需要我们顺应这个数字时代的生产特征、消费特征乃至表达特征。但是对一个现代企业集团来说,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应当是数字化时代的战略布局,产品布局,业务布局,商业模式的重新建构,专业传媒组织的价值重塑等,这些,看似空洞,却是引擎。

  以前说到报业转型就是做网站,我们做了N个网站,认为把我们报纸上的东西搬到网上甚至在增加些信息就叫数字化转型,移动互联网来了,报业又去做移动互联网上的微博微信账号,然后呢,社交媒体来了,垂直网站来了,报业又去做电商网站,团购网站,等等,其实,我们忘了上网只是一个出口和入口,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任何产业的一个生存底色当然,那些未成功的探索也是令人敬重的,有价值的。

  成功的报业转型来自于报社的不断探索,转型不能仅仅依靠顶层设计,需要大胆试、放手闯,让各个报纸自己去尝试,再重点突破。

  ——齐 东(华商传媒集团总裁)

  从高额利润转向行业平均利润,任何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如此。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崔安定(华商传媒集团运营总监)

  新媒体时代,报纸不一定要死,但不再一枝独大,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衣食父母,而是成为集团旗下一个合理的盈利手段。

  ——冯玉明(华商传媒研究所所长)

TAG:冯玉明 报业转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