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年轻人先尝试再定位
http://www.5ipr.cn   2014-01-28 09:32:24   网易博客   

公关这个行业追求创意,拒绝守旧。比如,这次做了一个什么点子很好,下一次,也让别的客户用这个,持续用。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好。你要持续制造创意,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刘希平在微博上的公开认证身份为“万博公关中国区董事总经理”。2013年,有两家知名网站为其颁发了时尚类奖项,一个是“年度时尚领袖”,另一个则是“风尚人物”。

  通常情况下,中国男性到了四五十岁时,总是显得臃肿、缺少活力。在刘希平身上,你看到的是因为健身锻炼,所以时常保持的苗条身段,还有写在脸上的笑容和活力。


刘希平

  对于这种现象,刘希平接受“网易博客‘方’谈栏目”采访时谈了他自己的经历:我到国外去出差,会有时差,所以可能早上很早就起来,大概五六点钟的样子。在酒店,只要起来,我就会健身。当我到健身房时,就发现里面有很多人。那些欧美人其实很重视健身。我们公司在全球的那些同事,他们也是每天健身跑步,所以我就觉得他们真得比我们更重视健康。

  影星李冰冰开了一家火锅店。李冰冰近日在微博上晒了她自己与众多知名食客的合影,其中就包括刘希平。在刘希平的微博上,你会持续看到有关食物和健身的图片。一旦他停止发有关健身的图片,他的朋友就催他发,因为健身图片对周围人有激励作用。

  按照计划,2014年,刘希平打算写一本书。据他介绍,把这个目标说出来,就是想给自己一些压力。其实,“我想了很久,我写的可能就是我的经验,因为我在公关行业做了很久;而且在这个行业,我受到了认可,所以我希望把我在公关方面的经历,以案例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写出来。”

  刘希平没有特别注意过在穿衣方面的支出。他有自己喜欢的品牌,例如他在接受网易专访时身上穿的这个品牌。

  职场人士需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方李敏:谢谢刘先生接受网易博客“方”谈栏目的专访。在很多公共媒体上,都能看到你的身影。作为职场招聘节目《职来职往》的嘉宾,你在实际工作中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

  刘希平:这个可能是跟我们的行业有关系。我们的公司强调一些价值观。公司希望大家比较开心、快乐一点,或者说你要开心、快乐工作。其实,公关行业比较辛苦,压力比较大,所以你要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

  公关这个行业追求创意,拒绝守旧。比如,这次做了一个什么点子很好,下一次,也让别的客户用这个,持续用。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好。你要持续制造创意,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方李敏:刘先生喜欢站着办公。

  刘希平:站着比较健康,身材会变得比较好,因为站着上班会持续消耗热量。我的一些同事也发现站着上班比较好,所以也开始学着站着办公。

  方李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职场新人。你觉得他们这一代人和你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不同?

  刘希平:我是60年代生人,跟他们差很多。不过,我跟他们相处得挺好。刚才说到企业文化,我们公司还要求员工对工作充满激情。我常常跟同事讲,不管是年轻的或年纪大的,我说可能你到了这个公司会发觉,你会同一群很聪明的同事工作,是会让你获得启发的。

  在我们公司,先让自己开心、快乐;随时要有创意,你要觉得你是与众不同的;你要有激情;你能够启发别人。怎样让这些文化得到实现呢?那就是要有团队精神。其实,我们招聘员工,不一定要求他(她)是读公关的。我们并不在乎他(她)是否是最棒的人才,而是他(她)是否适合我们的公司。

  方李敏:彼此的融合很重要。

  刘希平:对。

  方李敏:我们回到刚才的一个问题,你觉得,90后的职场新人有着怎样的优势,除年龄之外?

  刘希平:其实现在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行业是做公关、做宣传、做推广的,现在一切都是以数字营销或社交营销为中心。这些80后、90后一代人可能很早就沉浸在这种环境之中,他们可能很早的时候就使用互联网,慢慢地使用博客这类媒介。他们就等于出生在这个时代,不像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慢慢才知晓互联网,进而学习使用互联网,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是移民到这个时代的。80后、90后的一代人对现在这种传播环境,可谓“如鱼得水”;而我们肯定要学习。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差别吧。

  还有,你会发现因为互联网或电视行业的发达现状,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拿00后的一代人来说,他们就很早熟。我们那时大学毕业,还是很懵懵懂懂的,不是了解很多事情。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小孩子讲的话,哇,你会觉得他怎么那么早熟!原因是他们太早且很快地接触到很多资讯。可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更强,内心更早熟。

  讨厌小圈子和“舔菊”上位

  方李敏:看很多杂志和文学作品就会涉及到公司的内部权力纷争。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你本人经历过权力斗争吗?

  刘希平:我们公司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文化。我希望在公司建立这样的文化,即你发挥你自己的本色,不用说因为“舔菊”或拍马屁才能往上走。我们看重的是你有没有本事,你的工作能力强不强,客户喜不喜欢你,你的事情能不能做好。我不喜欢建立一个什么小圈子,你去攀附所谓的可能比较有权力的人。

  我建立的是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司内部发展环境。我们评价你做得好与不好,就是来自于客户的评价,来自于工作结果本身,而不是说你跟谁比较近,你懂得逢迎拍马。正因为我们公司没有拍马屁的文化,所以很多同事离开我们公司,去了新公司,后来又想回到我们的公司。他觉得新公司的环境太复杂了,而我们公司的内部环境比较单纯。

  方李敏:你在同上司有着严重的意见分歧的时候,怎么处理这种困局?

  刘希平:如果你觉得你想的是对的话,包括我跟我们同事讲,就是说你不要去正面地同你的客户发生冲突,双方的意见或许不同,你不要正面去同对方发生冲突,简单而言,就是我们“对事不对人”。我们不要发脾气,逼得双方关系走向决裂。我们在做很多事情时,对方一开始时不接受我们的想法或者质疑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对于他而言,你的想法太新鲜了,太陌生了,但他可能会去留意这个事情。

  我们每天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信息。我可能留意,也可能不留意。有一些跟我无关,我根本就不会去理它。现在你跟我讲一件事,我原来没有注意到,后来你跟我讲之后,我就去留意它,别人再讲的时候,我可能会去留意它。哦,原来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原来真的是这样子。那我的看法是,面对上司,你的想法第一次被拒绝了,没有关系;过一阵子,你再去跟他提这个想法,那个时候,你的上司可能知道了这些事。他就会发现,你讲的不是没有道理,那时候你的想法接受程度肯定会比较高。

  所以说,我们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是说对方一次拒绝了你,然后他就不会再去听你的意见了,可能他会去注意到你说的,然后说不定第二次你再跟他讲就会有效。在我们公司,我们也是“对事不是对人”。在我和同事之间,有时,我有自己的意见,我的同事有不同的意见,你只要能够说服我的话,我就会接受;如果你不能说服我,我就没办法接受。在我们公司,不会因为说有不同意见,而变成这两个人关系不好了。

  另外,我常对同事讲,如果公司找的人都太相同的话,其实大家在一起做不了大事。一个比较成功的人,他下面一定是有一些不同的人,甚至有可以挑战自己的。如果听不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这对你自己的成长、对整个团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常常呼吁,你不要老是找跟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你一定要找一些不同的人,这样你才能够做成大事。

  年轻人要多尝试,才能自我定位

  方李敏:以你的职业经历,你个人如何定义“公关”?

  刘希平:很简单。“自己说自己好,就是广告;别人说你好,就是公关。”具体而言,就是,我们现在希望影响某一群的消费者,有一个“人”在这个消费群中是有影响力的,我们就希望他(她)来讲这个产品好。这个好必须是真的好。你为什么要去做广告、做营销、做公关,是因为你现在可能有一个产品,你想要告诉大家它的真正的价值在何处,但是大家对它的认知可能是不够的,我们称之位“落差”。我们做公关、做广告、做营销,就是要把这个落差弥补起来,让大家知道这个产品真正好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做营销时,会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例如公关、广告、策划活动等。公关主要是借助第三方,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来帮你把正确的信息传递出去,因为是一个可信的第三方,人家比较会相信。比如说,今天我要做一个洗发水的广告,我可能就不会找乐嘉,因为他是光头,对不对?你找他就是可信度不高,我可能会找李东田,这个可能大家就觉得,啊,他是造型界的“教父”或者其他什么头衔。我们做公关,主要是借助第三方,把正确的信息传递出去。

  方李敏:刘先生,你在哪个年龄段时,就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现在很多学生大学毕业时,很难说我这一辈子要干什么,他总是在不停地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最终的定位。

  刘希平:我去大学演讲时,就碰到很多学生也是很迷茫,不知道未来干什么。我说,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以我自己为例,我大学时学的是地质,跟我现在的工作完全没有关系。我第一份工作跟地质有关,是在一个地质研究所李。做了一年之后,我觉得我可能确实不适合这个行业,后来我就去了华航。华航跟我现在做的工作也不是完全相关。我在华航干了十年,头五年是在机场,后五年才跟现在的工作有关,做的是推广。

  从那时做推广开始,我就慢慢觉得对推广或营销比较有点兴趣。那五年做完了之后,我真的进了一家公关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公关公司。那时,我觉得这个好像真的很适合自己。这已是我毕业11年之后的事了。需要很漫长的时间,你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喜好。别人有时候可能会说,哎呀,我是不是要先知道我自己的定位再决定我要去从事什么职业哈。我说,你怎么知道你的定位是什么,你哪里知道你真的擅长什么。因为有很多事,你没有做过,所以可以先多做一些,做不同的尝试,再去定位。不过,也不要很容易就放弃,做一件事,做了三个月就不想干了。

  现在的人,尤其年轻人,我觉得有时会更多地去空想。路是走出来的,关键是你要去行动、去实践,然后慢慢会走出来。你仅仅是在那边想的话,我觉得不会成事。

  方李敏:刘先生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2013年,中国内地上映了一批怀念青春,追忆奋斗的影片,比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刘先生的大学生活有着怎样的难忘的记忆?

  刘希平:大学四年,我学的是地质,学的又不是那么喜欢。可能有时,考试也不是考得特别好。大学四年结束后,你出来就能工作吗?不可能。一定是你要经过某个公司正式的培训或者什么项目,你才能工作。所以说,我觉得大学四年培养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大学四年,你的自主权比较多,你可以比较独立,你可以经过思考再做一些决定。现在上大学,最好多参加一些社团,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者多实习,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准备。社交活动会让你接触一些不同的环境,扩大你的视野。我大学读的是地质,现在做的是公关,完全不一样,所以不一定是所学一定是用在你将来的工作上。

  客户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多

  方李敏:前些日子,刘先生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传媒论坛,就“新媒体格局下城市品牌传播的新思路”的主题,做了一次演讲。

  刘希平:媒体很多,越来越多,不过,现在是消费者主导的力量更大。过去的话,可能是媒体制作什么内容,消费者就看什么。现在不是,现在消费者会决定自己要看什么,而不是说你给我看什么。不管是对媒体、对品牌而言,未来的挑战是你怎么让消费者喜欢看你制作的内容。现在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用手机终端在看内容。

  过去,有关品牌的很多信息,是要透过媒体来帮忙传播的。新方向则是品牌本身可以成为一个媒体。国外的模式已很成熟了,国内在慢慢酝酿。我们帮一个品牌去成为一个好的媒体,就是内容最重要。只要内容有趣或者有着其他优势,你不一定要通过媒体来宣传,品牌可以借助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实现自我营销。

  现在,品牌真得可以变成“媒体”。我们有些客户,碰到危机时最麻烦。因为危机到来时,有些媒体不听客户的表达,客户想要讲的,媒体也不会报道,我们现在有一种做法,就是不一定一定要通过媒体来做,客户自己针对这个危机,制作视频内容或者公司CEO接受采访,向公众作出解释。

  方李敏:按照刘先生的说法,媒体本身不就面临着一场危机吗?

  刘希平:对,确实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你看,所有我知道的纸媒广告量都在减少,还有电视媒体已不像以前,收视率在下降。2014年,传统媒体压力更大。我们讲时尚类杂志,它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数一数二,才会有一定的广告维持它的生存。关于深度的内容,互联网也可以,也有能力做。客户对媒体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年轻人奋斗要踏实要行动

  方李敏:聊一点私人的问题。你在个人微博中会展现大量的食物图片,与此同时,你也会展示自己健身的图片。你在饮食方面有着怎样的偏好?你真得会去大量享用那些食物吗,还是仅仅是拍照?

  刘希平:我很早有一个博客,域名是“David Liu.CN”。浏览量一度超过1800万。我那时的博客内容主要涉及“北京的吃喝玩乐与公关”。我本来就很喜欢吃,还喜欢同大家一起分享,后来就变成很多人确实按照我博客指明的地方去吃,等于说我将好餐厅介绍给了别人。我不是很喜欢那种虚有其表,只重视装潢的餐厅,我更重视的是食物本身。后来弄微博,也是喜欢发吃的图片。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你很得瑟。其实这个习惯和得瑟完全没有关系。

  方李敏:我关心的是你真的会吃那么多吗?

  刘希平:不会。很多食物,我可能只是拍照。例如,我现在吃红肉吃得比较少。

  方李敏:所以存在一种误导。

  刘希平:我要告诉你,有这些食物,我们点了,但是可能我比较少吃,而且有时候不会吃完。比如说现在有时偶尔会吃甜点,但是甜点绝对不可能一份都吃完。我可能现在更多吃蔬菜、水果多,然后吃白肉多。

  方李敏:你健身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刘希平:三年前开始的。我原来就喜欢运动,打篮球、打羽毛球,后来健身是因为,那也跟我们公司的年会有关系。还有,因为我想要让身材好一点,所以就去健身。后来就养成了健身的习惯。

  我现在深有体会,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你不管做什么事,从事什么行业,倘若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我一直在讲,就是你投资在你身体的健康是你这辈子最明智的投资。很多人买房子、买车子,你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的话,你也不能去享用它们。你看我发那么多健身的微博,就希望大家真得能够重视健康。

  有时,我懒得在微博上放健身的图片。这个时候,我的朋友就会跟我讲,你怎么不发你健身的图片?我说,我每次都发一样的。他说不行,你发的那些图片,其实会给我们带来激励作用。

  方李敏:聊这么多,深感吸收了很多的营养。最后一个问题,以你丰富的职业经历和人生体验,为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一些经验。

  刘希平:我会跟现在的年轻人讲,要踏实一点。我现在觉得很多年轻人很不踏实,好高骛远。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什么事,都是要从基层开始做起。此外,去行动,最重要是要行动,而不是说想很多。我有时候去大学演讲,有学生问我的一些问题,其实同他们无关。有学生会问,你觉得当一个好的CEO的要件是什么?我说你真得想得太远了。

TAG:刘希平 万博宣伟 时尚达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