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仅仅将汽车视为代步工具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用车需要,近期奔驰车主针对车内甲醛超标集体维权现象更是彰显了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日益重视。目前,就国内车内空气质量安全控制的现状,盖世汽车网采访一直致力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本土汽车企业吉利汽车。以下是经编辑的与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先生的对话内容。
盖世汽车网:据悉早些年前,国内一些行业机构就曾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汽车进行过检测,结果十分不乐观,很多汽车都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苯含量严重超标,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国内购车者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却关注甚少,在您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杨学良:我觉得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升。从前,消费者主要是将汽车视为交通工具,如今汽车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除了家以外的耗时最多的移动场所。因此,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出行便捷的需要,对健康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此外,从车企来讲,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越来越多的车企希望呈现出一种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因此在汽车制造过程中,从技术、材料运用等多方面尽最大努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此同时,政府也一直在强调环保,积极推行各类环保法规,对于消费者环保理念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消费者对于汽车的期望值日益提高将成为一种趋势。
盖世汽车网:今年3月份,政府针对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是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在您看来导致相关法律法规迟迟难以出台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相应的强制性法规?
杨学良:我觉得强制性法规的出台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推出在汽车行业内已经是一种进步,它针对汽车内的各类污染物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数值,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利益受损提供了凭据。从中长期考虑,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出台还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目前,每个车主的汽车使用环境、使用习惯各不相同,加之厂商的材料运用和制造工艺等也不尽相同,要想同时适用于强制性法规显得比较困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车内空气质量出台强制性法规也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盖世汽车网:也就是说主要原因是主机厂针对车内空气质量采用的材料、工艺有所不同,所以导致强制性法规出台有困难?
杨学良:也不仅仅是这样,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车主的用车习惯不同,对于那些经常让车内保持通风环境的车主,他们受到的伤害相对就会小很多。
此外,有害气体达到怎样的程度会导致人产生不适反应或者成为致癌诱因,这其间的必然联系究竟有多大也是难以评判的,因此,这也是强制性规划迟迟没有出台的原因。
盖世汽车网:据了解,沃尔沃汽车设有专门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体系,请您和我们介绍一下,该体系与其他汽车相比有何优势?
杨学良: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首先源于我们的造车理念,沃尔沃汽车始终对驾驶者的健康安全进行充分考虑。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我们主要有两大优势。首先,我们对材料本身的工艺和质量要求非常高,车内一律采取天然的材料,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其次,沃尔沃汽车拥有独特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对于由车外涌入车内的空气可以进行过滤,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车内空气质量,远远高于车外空气质量,对于长途驾驶颇有益处。
盖世汽车网:在您看来,设置这样的体系的难点主要在哪里?
杨学良:由于应用了领先的技术和工艺,我们的成本也随之有所增加。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消费者的安全健康意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愿意为这样的产品买单。因此,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推广和普及当中要让消费者意识到安全健康对于汽车的重要性,从而以这一技术亮点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盖世汽车网: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皮革、纺织品、塑料配件、胶合剂等内装饰材料,而这些材料或零部件往往是通过外部采购获得。在对供应链的控制环节上我们是如何做的?
杨学良:我认为这是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双方都需要持续付出努力的。首先,零部件厂商需要保证本身的技术、工艺水平、质量达到了一定标准。其次,主机厂在采购零部件厂商的材料和部件的同时,要对其产品进行检测,确定达到规定以后投入使用。
盖世汽车网:随着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日益重视,未来在与零部件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强化车内空气质量方面的检测?
杨学良:我们对零部件企业供应体系的工艺、质量以及材料的要求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随着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我们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对安全性、技术、工艺等要求进行审核,同时可能进一步注重提升对于节能环保的审核要求,以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盖世汽车网:车内空气质量逐渐成为车企和消费者日益关注的焦点,您举得这个对于我们业务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
杨学良:汽车安全是消费者永恒追求的主题,因此车企对车内空气质量也必须逐渐重视起来。目前,汽车安全产品也是我们积极推行的业务,一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对于我们品牌的整体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还会对其他体系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包括我们的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等方面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在同行中树立强有力的竞争优势。